激发科技创新 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用户投稿 8 0

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田青

农业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我们要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突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破除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创新动力。

深化农业领域科研机构改革,构建创新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一是立足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与甘肃省农业科技重大需求,推进现有农业科研机构优化重组。重点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化、研究内容同质化、创新效率低下化等突出问题,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科研协作网络,逐步扭转科研组织协同化程度不足的局面,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优势互补的农业科研体系。二是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动农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开展学科共建与协同创新。通过建立“科研院所技术研发—高校人才培养—生产实践基地应用”的三元联动机制,破解田间科研力量薄弱、高校实践教学不足、产学研用衔接不够紧密等体制性障碍,形成创新要素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三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培育平台,坚持问题导向的科研选题机制。基于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基地发展需求、民生保障要求及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建立国家队、省队、县区队三级协同的农业科技虚拟研究平台。重点解决基础研究与生产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应用研究对区域特色体现不够充分、技术攻关对核心难题突破不够有力等结构性矛盾,形成“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

深化农业领域科研组织改革,建立协同攻坚的创新体系。一是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和“民之关切”,设立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组织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大兵团”作战,构建以建制化创新团队为主体的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模式,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二是聚焦农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遵循农业科技研发规律,基于农业科技研发的长周期性与高风险性特征,设立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支撑项目。重点支持农业领域冷门学科、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环境,夯实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基础。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通过“手拉手”开发、“订单式”研发等合作方式,建立基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模块、可量化的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服务、科技支撑以及成果转化机制,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减少二次开发时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推进农业领域科研管理改革,激发创新生态系统活力。一是加快一体化科技评价体系构建。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人才评价、成果转化等关键指标,构建链条化、模块化、系统化的科技评价体系。通过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链上下游主体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价值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分层分类的考核问效机制。基于科研活动属性差异,建立基础公益研究、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等不同类型的分层分类考核机制。通过设置基础保障、市场导向、地域特色等多元评价维度,实现科研绩效评价的精准化与科学化。三是实现科技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一套数据支撑全局”的科技管理体系,实现科技计划立项数据与人才评价数据的互通共享。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减轻科研人员行政负担,降低管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效能。

激发科技创新 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壮大,推动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农业安全保障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数字化决策系统。通过精准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建立农业安全底线保障机制,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数字化预测。基于人口年龄结构、素质提升、产业需求变化等多维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结构演变预测模型,通过近中远期趋势分析,为农业产业规划、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提供决策支持,适地适策做好农业规划,推动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建立分级分类的农业发展推进机制,运用大数据测算、大模型分析、大市场统筹,构建农业发展双轮驱动模式,政府层面重点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市场层面推动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通过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作者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做精产品

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尤为重要。近年来,云南省不断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从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助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打造科创平台载体

臭灵丹为菊科六棱菊属植物,收载于《滇南本草》,被云南多个民族用来防治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

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科研专家、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张荣平牵头的臭灵丹助推云南中药材资源现代化和产业发展项目,荣获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注重中成药二次开发和提升,起草制定了臭灵丹草和灵丹草颗粒国家标准,并获得3个新药再注册批件和1个医疗机构制剂批件,实现产业化生产。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传统中医药与精准医学总能碰撞出科技火花,点燃中医药发展的活力。

10月8日一大早,位于云南中医药大学呈贡校区的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有关中医药实验研究正在有序进行,天然药提取分离、生物活性化合物分析、针对滇黄精和云茯苓功效物质挖掘。

“2013年,学校牵头成立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南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南药资源品种、功效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2021年,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成立。”实验室主任俞捷介绍,实验室开展了南药医药理论体系传承创新、南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南药质量标准制定及产品开发等科研攻关,为云南发展药用植物、健康食品、保健康养等中医药全产业链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是集聚创新要素、加速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云南聚合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资源力量,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云南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药和民族药新药创制企业重点实验室、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文山三七智慧农业平台等中医药领域研发平台相继建成,并认定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3个、规范化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144个、种质资源圃(库)4个、“云药之乡”60个,打造“十大云药”品牌,有效提升中医药研发能力水平。

推动创新产业融合

一丸、一膏、一汤……历代中医专家在多年临床诊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中医经方、验方及其他有效方剂,再经过严苛、周全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经由院内制剂呈现,经过无数患者的检验,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紫连膏是云南省中医医院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研发的院内制剂之一,诞生于1960年,由于在治疗烫伤、烧伤、婴儿红臀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深受患者认可。去年,云南省中医医院制剂中心生产制剂数量约270万盒(瓶),其中配制紫连膏约50万盒。

云南省中医医院制剂中心的提取车间、药品粉碎车间、合剂灌装线、湿法治粒机组、微生物实验室、理化检验室等,各岗位技术人员将中药饮片经过粉碎、提取、纯净等20道工序,加工制作成瓶装、袋装或盒装的中药制剂,满足各科室临床治疗和患者使用制剂的需求。

“云南中医药资源丰富,将名老中医经方验方与现代制药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结合,研发出更多疗效显著、质量稳定、患者需要的中药制剂,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前沿。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是我们持续不变的追求。”该院副院长陈涛表示。目前,该院院内制剂主要有水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等13个剂型,共87个品种,已有57个制剂获准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123家成员单位内调剂使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有13家成员单位共配制283个制剂品种,护佑着云岭大地人民群众健康。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日益成为中医临床创新和中药新药创制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云南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彝傣瑶等民族特色药研究开发、佤药等民族特色医药研究开发的相关项目,开展云南省特色中药大品种、医疗机构制剂等产品开发、质量标准提升、生产工艺改进等研究,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云南从基础、临床、产业3个环节全链条支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开展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特色药用动物养殖及开发、中药(材)药理药效研究、特色民族药研究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2021年以来,实施相关科技计划项目80余项,一些研究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全三七片”“傣肾宁颗粒”等品种获批中药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三七中药材及种子种苗、天麻中药材3个标准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中,云南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直以来,揭穿所有皮肤病的“伪装”,让患者得到正确施治,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何黎的愿望。她在开展疑难病诊疗的同时,发现云南特色植物中的青刺果、滇重楼、马齿苋、滇山茶等活性提取物具有修复皮肤屏障、抗痤疮丙酸杆菌、抗炎、抑制色素合成的功能。

“通过基础研究,特别是发现机制创新性研究,才能真正打造民族品牌。”何黎说,依据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现的致病新靶点,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公司组成教育部创新团队,从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中筛选出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滇山茶的植物活性成分,参与研发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效性护肤品“薇诺娜”,打破了我国功效性护肤品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成为云南大健康产业新名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云南白药集团研发白药气雾剂、白药牙膏、白药胶囊等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驯化野生独蒜兰,实现每年1500万株种苗的生产能力,2023年云南独蒜兰产值达到4亿元。近年来,云南整合高水平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中医药企业资源,加大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2021年以来,云南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在玉龙县等地选派了8个特派团开展科技服务工作,集成应用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发布信息显示,该院先后完成65个中药民族药品种对照药材研制工作,其中首次研制品种36个,均以“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正式发布,民族药研制品种数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记者 陈鑫龙)

记者手记

科技创新,照亮了云南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前行之路。

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1/7,产量占全国1/4以上,涉及160万农户。科技支撑成为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做精产品的关键力量。

从积累中医经方、验方及其他有效方剂到严苛的研发经由院内制剂呈现,从传统中医药与精准医学碰撞出科技火花,从科技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化,一系列举措打破壁垒、激活创新源泉。科技为云南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技赋能,“链”强中药材。云南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拥抱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中医药研发能力水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从基础、临床、产业等环节全链条支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业市场化水平,为健康云南建设贡献中医智慧。

相关问答

科技创新是新引擎那么什么点燃新引擎?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